照例晚上跟波波玩,講故事、喝ㄋㄟㄋㄟ、哄他睡覺。
為了省時間,我就讓波波自己躺在床上喝ㄋㄟㄋㄟ,自己跑去洗澡。洗到快結束時,房間傳來砰的一聲,一聽就知道有東西摔到地板上,我怕是玻璃奶瓶,怕波波受傷,趕僅穿好衣服去看的究竟。
果然,真的是玻璃奶瓶摔破了!(聽說塑膠遇熱會產生不好的物質,所以後來都盡量用玻璃的)
研判是波波想要放到床頭櫃時,不小心滾下來的。
波波看到我起先是愣了一下,接著看到我去看地上摔破的玻璃奶瓶後,居然大哭起來。
我趕緊把他抱在胸前,安慰他,告訴他沒關係,不是波波的錯,爸比不會罵人。
這孩子,是怕我罵嗎?還是因為自己做錯事而哭?
以前就算波做錯事被我處罰或被我責罵,我應該也不致於讓他怕到會哭吧!我又不是兇爸。
但摔破奶瓶又不是故意的,也就不算做錯事,哭什麼哭呢?
為了轉移他的注意力,及面對這個結果,我帶著波波去看地上那破碎的奶瓶。
「波,你看,奶瓶破了一個洞耶!」
「咦,對耶!」
「你看,破成好幾塊耶!翠狗狗囉!上面還有ㄋㄟㄋㄟ咧~」
「這裡也有一塊耶!」(跟著我一起尋寶起來)
講著講著,波居然自己就破涕為笑了耶!這孩子心情轉的真是快啊!
趁勝追擊,我便問了波波為什麼哭哭:
「波,你是怕爸比罵所以哭哭嗎?」
(拿著小手帕搖搖頭)
「那你為什麼哭哭呢?」
波拿著小手帕似懂非懂的說:「因為我把奶瓶打破了!」
「所以你是自責哭哭的嗎?」
「恩!」
當下心想,波波這麼知道「自責」喔?哇塞!
這樣的機會我是不會隨便放過的,上完成長課的心得告訴我,就是每一個事件若不處理好,就很有可能會造成日後陰影,形成逃避、害怕的心理,因此千萬不要以為這種事是小事。
我讓波還原現場,讓他去講這事情是怎麼發生的。
原來波喝完ㄋㄟㄋㄟ之後,想要放好,於是就順手把奶瓶放在床上(大概是懶的爬起來放到床頭櫃),也不知怎麼的,奶瓶就滾滾的,波也來不及抓住,奶瓶就滾到地上去了!
波躺的地方是床的靠牆邊,手及處放奶瓶的地方是在中間,奶瓶會滾到床下去,還真是離奇咧。
我跟波波講說,這不是你的錯,你並不是故意的,而且你有試圖要去阻止;爸比也沒有怪你,也不會罵你,你不用感到自責。
什麼情況爸比才會罵人,就是你故意的時候。什麼叫故意,就是你去丟奶瓶,把奶瓶摔破,那就是故意。
講到這波波還會接著說:「然後會把時鐘給打破」(牆角有放一個時鐘)
「對,還會把東西打破」
在我確認波波懂得不小心跟故意的差別之後,又再安慰他一下,然後要波波坐在床上不要動,爸比要清理現場。
我要波波看著我是怎麼處理的,怎麼先把玻璃撿起集中,怎麼把碎片清理起來,最後要用手去摸一遍確認是否還有小碎片。做這些無非是示範給波看,將來有一天波波也是要自己處理的。
我很滿意這個事件的處理,讓它從一個悲劇變喜劇,溫馨收場。
碰到這種事,做家長的若是用生氣發怒的反應,那對於事情是沒有幫助的,於事無補;只會造成孩子害怕與恐懼,不是孩子變得怕父母,就是不敢再碰這種易碎品,那都不是一個好的結果。
把情緒處理好,把事件釐清好,這反而有助於學習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