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認識華德福教育‧從“教育自己的靈魂”開始

 

為甚麼要掛彩色布條?為甚麼要自己畫上課內容?
玩沙、打毛線可以學到甚麼?
華德福教育的外觀充滿與眾不同的色彩,內在精神也與主流教育有著完全不同的目標。
華德福教育究竟是甚麼?
除了玩沙、打毛線,他們到底想教孩子甚麼?

想瞭解華德福教育精神,必須先要能瞭解在1909年到1925年間提倡“人智學”理念的奧地利哲學家與神智學者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他所主張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源自希臘文,anthropos—人;sophia—智慧,是史坦納自創的“字”,並賦予新的意義。指探究“關於人[類][本質]的智慧”之學)是所有華德福教育運行的根本靈魂。

 

核心精神
“教育自己的靈魂”才是生命的意義

相對於科學討論物質,“人智學”談論的是人類生存及命運的奧祕。聽起來有點玄妙是嗎?但這卻是史坦納理論的關鍵點。簡單來說,他主張人出生時並不是一張白紙,人人都帶有與生俱來的特質和天賦,教育的過程,就是要幫助所有人尋找並開發自己的使命和潛能。生命的目的,也不在於追求這輩子的金錢和虛名等物化的事物,“教育自己的靈魂”才是生命的意義。

基於這個認知,華德福教育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都努力用一個適合身、心、靈的全面教育來試圖造就出真正完整的人。史坦納相信,不論個人信仰為何,人都有“宗教性”,有追求真善美的靈性,所以學校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滋養“人性”,而非僅是培養“人力”。

為了達到這個教育,史坦納的“人智學”認為人的潛能必須經由廣博的課程才能被激發。而廣博的課程幾乎包括了所有的事物,它不僅僅是閱讀、寫作、數學等專科,還應該包括了藝術與工藝。華德福教育因此把課程與藝術全面結合,認為藝術活動不應該獨立於課程之外,而應該是融入整個學習、教學環境,成為共通的特質。這說明了為甚麼華德福學校裡不論環境、上課方式都與藝術自然結合,包括韻律、詩歌等都成為上課的內容。

 

華德福教育擁有共通的精神,在世界各國的實踐方式雷同,但需要轉化與在地文化內涵結合。在歐洲,老師說神話故事;在亞洲,老師可能講的是《西遊記》。華德福教育重視的節慶活動也依據各國風情有不同的面貌,所以在華德福教育中老師非常重要,他必須有專業去備課和創造,這是一般主流教育老師比較難有的成就感。

華德福教育希望孩子可以擁有“自由”和“獨立”這兩個人類最重要的特質,只有能發揮自己的天賦才是真正自由而獨立的人。教育最終的目標就是讓孩子可以獲得決定自己人生並負起責任的能力。

教育策略
3大發展過程養成意志力、感受力、思考力

根據“人智學”說法,人的發展是以“7年的週期”進行,華德福教育主張孩子在3大發展階段要有不同的學習任務和目標:

0到7歲孩子――求善時期
“意志力”的提昇

階段特色:7歲前的孩子最需要營養的照顧和身體的健全發展。他們很活潑、很想做事、有無限“模仿”的本能。此時的孩子雖然還無法意識到自己內在的“意志”,卻常透過“我要”表現著他們“意志”的萌芽。

華德福教育:在這個階段由老師為小朋友創造機會,透過繪圖、唱歌等讓孩子藉由“模仿”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也運用“模仿和示範”做為教學工具,加上“規律”的循環作息讓小朋友漸漸發展出自我掌控能力,原本不受指導與控制的行為慢慢變成有目的的專注行動。

7到14歲孩子――求美時期
“感受力”的提昇

階段特色:孩子這時期會有種本能覺醒,想上學和學習,也喜歡一個可以信賴的“權威”對象,如老師。童年時較為自我的生活慢慢開始被情緒左右,常有極大的情緒反應。

華德福教育:以藝術方式延續教學,在孩子脫離幼兒期後能陪伴他們抒發情感,把心智能力透過圖畫表現。老師角色在這時期更為重要,他們是課堂上平靜和穩定的中心,這時期的階段目標在於讓孩子獲得生命的安全感和民主合作的能力。

14到21歲孩子――求真時期
“思考力”的提昇

階段特色:此時孩子達到一個成熟的年齡,開始想自己真正去培養深入的興趣和愛好。這時他們需要的不是權威,而是良好的心靈溝通。

華德福教育:老師陪伴孩子一同探索各種觀點和理想,建立非權威且良好的師生互動,指引他們的內心主動出現想對世界和人類更深入認識的需求渴望。高中以上的華德福教育,通常用各種專題的研究、討論進行思考的訓練。

簡單來說,華德福教育可以以兩個差異來總歸它與主流教育的不同:華德福教育追求“全人的健全發展”而非“學科能力”;華德福教育所有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目的是“滿足孩子的潛能發展需求”而避免純粹“要求孩子達到課程要求”。

以自己的姿態走教育的路,史坦納追求完整身心靈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孩子人生不一樣的選擇。

星洲日報/副刊‧文:關麗玲/圖:黃冰冰‧2013.10.05‧編輯:譚英倫

原文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波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